年度創新人物姚圣東:專注機加工領域20余年 用行動詮釋工匠精神
浙江省金藍領、浙江省技術能手、浙江省青年崗位技術能手、嘉興市技術能手、海寧職業技能帶頭人.....一個又一個榮譽,見證了天通吉成機器技術有限公司姚圣東,從一名普通的車床工人成長為優秀工匠的努力。
近日,姚圣東榮獲海寧市民營企業年度創新人物,無數個高光時刻的背后,是他毫厘之間精巧的技藝,是讓零件再精確0.1微米的細致雕琢。20多年來,他精益求精、努力鉆研,通過技術革新不斷為企業貢獻力量。
機床“老中醫” 讓零件精準度提升10倍
近日,在天通吉成的精密加工車間,與傳統印象中的機加工車間不同,這里地面整潔干凈,各種零件碼放整齊。車間內,6臺數控設備一齊開動,機器隆隆轟鳴。
一身整潔的黃色工裝,來回穿梭于整個車間,這個人正是姚圣東。作為機加工車間的技術主管,每臺機床的操作要領,他都如數家珍。“我必須要熟悉車間每一臺機床的操作方法,才能精確地調試設備,更好地指導工人操作。”
二十多年的鍛煉,姚圣東調侃自己現在儼然是一位“老中醫”,面對生產技術難題,他總是能夠精確“問診把脈”,實現突破創新。
在一次訂單產品生產中,姚圣東發現“日進磨頭體”這個零件在加工過程中容易變形,它是用于半導體芯片設備上的某個零件,對精度的要求非常高。為了克服難題,公司將零件送去上海加工,但是精度也只達到0.15毫米,遠不到交付標準。
不行就只能靠自己,為此,去年一整年,他帶領機加工團隊對該零件的工裝進行反復多次改進和完善,通過電腦3D軟件專門設計了一個工裝夾具,最終將零件精確度從0.15毫米提升到了0.015毫米,提高了整整10倍!
在別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情,姚圣東努力將它變為了可能。“這樣一套改進下來,平均每個零件的加工費可以節省好幾千。”他說道。
作為團隊的火車頭,2019年,他帶領機加工團隊進行車間智能化改造,到現在,天通吉成人工智能制造模式已經基本成熟。“通過智能化設備生產出的半導體晶片加工裝置,精度能達到0.001毫米,另外,我們自主生產的數控周邊磨床設備,甚至還出口到日本、韓國等國家。”姚圣東自豪地說。
注重“產研學” 幫助100多名員工提升技術能力
“高新技術、創新技術的人才,因為‘專精特新’企業的個體差異性,使得企業人才自主培養自主評價更有利于企業的創新發展......”近日,在全市創新發展年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會后,姚圣東代表海寧市工匠技能人才在“人才面對面”活動中發言。
從默默無聞的草根工人成長為嘉興市D類人才,取得了工程師職稱,今年還被推薦提名為浙江工匠,一路走來,姚勝東對企業的人才培養環境非常有發言權。
2013年是姚圣東職業技術生涯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,那一年他被推薦參加嘉興市數控機床技能大賽,雖然對數控機床基本沒有接觸經驗,但是通過市人社局和總工會牽線搭橋以及自己的努力,聯系了技師學院培訓,并順利在比賽中取得第二名。
同年,他獲得了浙江省人社廳授予的“浙江省金藍領”稱號,還獲得了國家派遣去新加坡南陽理工學院培訓深造的機會,技能成長發生了質的飛躍。
“我常說我自己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,雖然是中技文化畢業,但是公司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門檻,對所有員工都打開了通道,只要肯吃苦,肯鉆研,每個人都有上升空間。”
說到這次被評選為年度創新人物,姚勝東認為創新不僅要體現在技術上,更要在制度上大膽創新、與時俱進。去年,他積極配合天通控股公司自主培養認定了100多位技能優秀的技師和高級工,幫助他們實現由工到匠的轉變,還因此獲得了省總工會通報表揚。
對于天通控股公司的技能人才自主評價體系,他也是贊不絕口,“基層工人的工種非常多,并不是每個工種都有國家技能認定標準,自主評價將人才認定權力下放到企業,只要達到標準的技師,可以就近在本職崗位上取得技能等級證書,非常接地氣,也更加鼓舞了我們基層工人的干勁。”
如今,姚圣東充分利用業余時間,發揮技能帶頭人的作用,主動將自己的經驗以傳幫帶的形式傳授給年輕后生,每個月都要開設好幾堂技能培訓實踐課程。“為了給年輕工人們上好課,提高上課質量和語言表達能力,我現在正在自考大學企業工商管理專業,爭取在課堂中帶出更多優秀的工匠。”他的話語鏗鏘有力。
- Previous牢筑安全防線丨天通總部開展“安全生產月”系列消防安全培訓及演習
- Next天通在全省組織部長會議上做經驗交流